当前位置: 首页> 社会民生> 正文

宿迁校园餐饮变革:从‘吃得饱’到‘吃得好’的全链条改革

  宿迁校园餐饮变革:从‘吃得饱’到‘吃得好’的全链条改革

  近年来,校园食品安全与营养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在宿迁市,一场从“吃得饱”到“吃得好”的校园餐饮变革正悄然展开。2024年2月1日,《宿迁市校园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办法》正式施行,作为江苏省首部针对校园食堂食品安全的地方性立法,标志着宿迁通过全链条改革为学生筑牢“舌尖上的防线”。

  从源头把控:食材采购的“透明化革命”

  宿迁市将食材采购列为校园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卡。《办法》明确规定,学校需建立统一的食品采购溯源系统,要求供应商提供完整的检验报告和产地证明,确保每一颗蔬菜、每一块肉都能追溯到生产环节。市市场监管局通过立法程序,广泛调研配送单位、家长意见,最终形成“供应商黑名单”制度,对不合格企业实行“一票否决”。一位参与调研的家长表示:“现在孩子餐盘里的土豆,扫二维码就能看到来自哪个种植基地,连施肥记录都一目了然。”

  厨房里的“阳光操作”:加工过程全程可视

  走进宿迁市某中学的食堂,透过玻璃墙可以看到厨师们身着标准制服,在分类明确的操作区内忙碌。这正是《办法》提出的“明厨亮灶”工程:所有校园食堂必须设置专用备餐间,通过视频监控或透明玻璃窗实时展示食品加工过程。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这一措施如同给厨房装上“放大镜”,“不仅让家长放心,更倒逼食堂人员规范操作”。据统计,实施该政策后,学校食堂的卫生达标率同比提升32%,学生投诉量下降近五成。

  监管网络:用制度拧紧“安全阀”

  宿迁市构建了多部门联动的监管体系。市场监管、教育、卫健三部门每月开展联合检查,重点排查食品留样、餐具消毒等关键环节。值得注意的是,《办法》创新性引入“双随机”抽查机制——检查时间不固定、被查学校随机抽取,避免形式主义。某次突击检查中,执法人员通过ATP荧光检测仪发现某校餐盘洁净度不达标,当即要求整改并公开通报。这种“长牙齿”的监督方式,被家长称为“食品安全界的电子警察”。

  营养升级:从饱腹到科学的跨越

  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,宿迁市正推动校园餐饮向营养均衡转型。部分试点学校聘请专业营养师设计食谱,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定制餐单。例如,初中部午餐增加高蛋白鱼类和粗粮占比,小学部则注重钙质和维生素搭配。一位校长形容这是“把食堂变成营养实验室”,学生体检数据显示,贫血率与肥胖率实现“双下降”。

  社会共治:让家长从旁观者变参与者

  宿迁市首创“家长陪餐制”,每天由不同班级家长轮流进入食堂体验用餐,并填写评估表。这项制度如同在食堂与家庭间架起“桥梁”,既增强透明度,又收集改进意见。一位参与陪餐的母亲提到:“尝过孩子每天的饭菜后,我终于理解为什么他回家不再喊饿了。”此外,市政府还开通“校园食安”微信公众号,实时推送采购信息、检测报告,让监管从“幕后”走向“台前”。

  这场始于制度创新、成于多方合力的改革,正在重新定义校园餐饮的标准。当孩子们餐盘里的饭菜冒着热气,折射出的是一个城市对未来的承诺——让每一口食物都承载安全与健康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