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苏北平原腹地,一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正在宿迁市持续推进。2025年上半年,这座传统工业城市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: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3.7%,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2%,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宿迁市近年来锚定科技创新核心战略,通过构建"政产学研金"协同创新体系,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、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生动实践。
走进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智能家电产业园,全自动生产线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转。这里生产的智能冰箱搭载了本土企业研发的AI节能系统,能耗较传统产品降低40%。"我们与南京理工大学共建的联合实验室,三年间已取得17项专利技术。"江苏白雪电器董事长张国民介绍。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在宿迁已成常态,目前全市已有89家企业与52所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,共建研发机构43个。在宿豫区,总投资50亿元的激光光电产业园刚刚完成二期建设,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21家,形成从基础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。该园区负责人表示,通过关键技术攻关,国产化激光器的成本已下降60%,打破国外厂商长期垄断。
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。宿迁市去年出台的"科技创新20条"明确提出,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助。市财政还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,重点支持"卡脖子"技术攻关。这些政策红利正在持续释放效应——今年1至5月,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8.6亿元,同比增长81%;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87家,数量居苏北五市首位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宿迁在全省率先试点的"科技创新券"制度,已帮助213家中小微企业获得研发服务,累计兑付金额超3000万元。
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升级的重要抓手。在沭阳县的华东花木大数据中心,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更新着全国花卉交易数据。这个由当地政府与阿里巴巴共建的平台,已接入种植户1.2万家,年撮合交易额突破80亿元。"通过数据分析,我们精准指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,优质品种溢价率达30%。"中心负责人李娟介绍。类似的数字化改造正在宿迁各行业铺开:泗洪县的水产养殖物联网系统使养殖效率提升25%;宿城区的"智能纺纱工厂"实现万锭用工减少70%;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制造装备应用率达62%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
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。宿迁市实施的"迁宿英才"计划已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47个,其中院士领衔项目5个。为破解高端人才短缺难题,当地创新推出"周末工程师"柔性引才机制,吸引南京、上海等地专家利用业余时间提供技术服务。今年新落成的宿迁(上海)离岸创新中心,更成为对接长三角科创资源的重要窗口。数据显示,全市研发人员数量连续三年保持20%以上增速,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达35%。
科技创新正在重塑宿迁的产业版图。传统优势产业中,酿酒食品行业通过生物技术改造,开发出低醇、功能性新产品;纺织服装企业应用3D量体技术,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。新兴产业方面,光伏组件、智能家居、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加速形成,其中光伏组件产能已占全国8%。特别在绿色建材领域,宿迁企业研发的固废再生技术,使建筑垃圾利用率提升至85%,相关产品被雄安新区等重点工程采用。
面对未来发展,宿迁市科技局局长王峰表示:"我们将重点打造'一区一廊'创新格局——以宿迁高新区为核,以运河科创走廊为带,力争到2027年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。"随着连淮扬镇高铁通车带来的区位优势提升,这座曾经的"江苏洼地"正以创新为翼,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实现精彩蝶变。
本文由作者笔名:宿迁新闻网 于 2025-06-16 09:38:30发表在本站,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,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suqian.me/wen/29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