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鸟类资源现状
物种数量与分布
截至2025年,宿迁市记录鸟类达324种,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6种(如东方白鹳、中华秋沙鸭、白尾海雕)、二级保护动物55种。与2013年相比,洪泽湖地区鸟类种类从147种增至226种,国家级保护物种数量增长显著。
湿地是鸟类主要栖息地,全市湿地总面积达18.75万公顷,包括洪泽湖、骆马湖等区域,为候鸟迁飞提供了重要停歇站和越冬地。
种群数量增长
骆马湖红嘴鸥数量近年激增,冬季观测到数千只集群觅食,部分候鸟因环境适宜逐渐转变为“留鸟”。
全市鸟类总数从20余万只增至50万只,其中洪泽湖区域鸟类数量增长尤为显著。
二、生态保护措施
栖息地修复与建设
实施退渔还湖、湿地修复等工程,建成1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、3个省级湿地公园及44个湿地保护小区,自然湿地保护率提升至68.1%。
在泗洪湿地安装人工鸟巢18处,吸引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“拎包入住”,并设置输电铁塔防护挡板300余块,解决“鸟线矛盾”。
监测与执法体系
建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(如三台山站点),对鸟类活动进行连续性跟踪。
联合多部门开展“清风行动”“网盾行动”,打击非法猎捕和贸易,并划定保护区禁止人为干扰。
三、典型案例与成效
东方白鹳的保护突破
2022年以来,泗洪县高压铁塔上成功孵化东方白鹳幼鸟11只,亲鸟往返20公里哺育幼鸟的案例成为生态保护的生动缩影。
稀有物种的新发现
2024年首次记录到世界极危物种黄胸鹀(禾花雀),新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、黑脸琵鹭等36种稀有鸟类。
城市与自然的融合
红嘴鸥、震旦鸦雀等鸟类从湿地扩散至城区古黄河、高速匝道绿化带等人居区域,体现生态修复的辐射效应。
四、未来展望
宿迁通过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9.9%、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强化,正成为东亚—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不可替代的“中转站”。随着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系统治理的深化,这座“江苏生态大公园”将继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。
本文由作者笔名:宿迁汪伦 于 2019-03-28 17:15:00发表在本站,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,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suqian.me/wen/6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