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的宿迁,晨光中的马陵菜市场早已人声鼎沸。肉摊前悬挂的电子价签显示:前腿肉22.8元/斤,五花肉24.5元/斤,排骨29.9元/斤。这些跳动的数字,正悄然改变着千家万户的餐桌。
一、价格波动里的民生曲线
宿迁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,2023年1-5月猪肉零售均价同比上涨18.7%,环比上涨6.3%。这个看似平缓的曲线背后,藏着更剧烈的市场波动:春节前后出现30%的短期涨幅,3月份受北方疫情影响又下跌8%,5月份重新进入上升通道。农业农村局监测显示,目前全市生猪存栏量较去年同期下降12%,能繁母猪存栏量维持在正常保有量的95%。
"现在买两斤排骨要60块钱,去年这时候45块就能买到。"在苏宿工业园区工作的李女士掏出手机展示记账本,"我们家四口人,猪肉支出从每月600元涨到了800元。"这样的变化在宿迁并不鲜见,国家统计局宿迁调查队抽样显示,猪肉在城镇居民食品消费中占比已从疫情前的18%回升至22%。
二、市井烟火中的真实声音
正在挑拣肋排的张大爷算得仔细:"现在买肉要讲究策略,下午收摊前单价能便宜1块钱,隔天的冷鲜肉每斤能省2块。"这位退休老会计的账本里,详细记录着近三年猪肉价格:2021年均价16.8元,2022年19.4元,今年直接突破22元大关。
餐饮老板王建军却有另一番苦衷:"我们包子铺每天用肉量80斤,成本每月多出近万元。现在每个鲜肉包从2元涨到2.5元,顾客都说快吃不起了。"宿迁餐饮协会数据显示,中小餐饮企业的猪肉类菜品毛利率普遍下降3-5个百分点。
在项王故里景区旁的外卖集中点,95后骑手小陈发现新变化:"以前每天要送30单红烧肉套餐,现在降到20单左右。倒是酸辣土豆丝、麻婆豆腐这些素菜单量涨了15%。"
三、政策调控与市场博弈
面对价格波动,宿迁市已启动三级响应机制。6月份累计投放储备肉120吨,在30个平价供应点实施限价销售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,今年已发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800万元,协调金融机构发放养殖贷款1.2亿元。
但市场自有其运行规律。宿迁正大饲料厂负责人透露,豆粕价格从年初的3800元/吨涨至4500元,玉米价格同比上涨12%,直接推高养殖成本。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结构变化——美团数据显示,宿迁猪肉外卖订单量同比下降8%,但单价40元以上的精品黑猪肉订单量逆势增长25%。
站在楚街的肉铺前,摊主老赵擦拭着案板感慨:"现在卖肉得懂营养学,年轻人爱问蛋白质含量;要会看财务报表,得给饭店老板算成本;还要懂点心理学,教大爷大妈怎么搭配更划算。"这些细节,恰是猪肉这个民生指标最鲜活的注脚。
当暮色降临,宿迁千家万户的厨房飘出肉香。从政府储备库到养殖场,从批发市场到社区团购群,这场关于"肉盘子"的民生保障战仍在继续。正如市发改委负责人所说:"猪肉价格不仅是经济指标,更是测量民生温度的温度计。"在这杆温度计上,既要有市场规律的自由刻度,更需镌刻着执政为民的温暖刻度。
本文由作者笔名:宿迁小虞姬 于 2021-03-24 19:12:00发表在本站,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,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suqian.me/wen/6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