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侉子”一词作为中国南北地域文化中的特殊称谓,长期承载着复杂的历史记忆与方言文化特征。近日,关于“宿迁人为何被称为侉子”的讨论再度引发关注。本报记者通过走访与文献梳理,尝试厘清这一称呼的起源与演变。
历史溯源:南北分界下的身份标签
宿迁地处江苏省北部,紧邻淮河——这一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重要节点。历史上,“侉子”是南方人对北方人的戏称,而“蛮子”则是北方人对南方人的调侃,这种称呼源于南北文化差异与方言隔阂。明中期文献记载,“侉”字最初被用来形容山东等北方地区口音,后逐渐泛化为对北方人的代称。宿迁因地理位置特殊,方言融合皖北、苏北腔调,常被江南地区视为“北方侉子”。
移民与方言:双重因素下的文化符号
20世纪50年代,骆马湖水利工程导致宿迁、新沂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至连云港盐场。这些移民因口音与本地差异显著,被称为“移民侉子”。宿迁方言属中原官话分支,与吴语区的柔婉音调形成对比,进一步强化了“侉子”的标签。当地民俗学者指出,此类称呼最初并无贬义,更多是语言差异的直观反映。
当代视角:从刻板印象到文化认同
随着社会发展,宿迁人逐渐以包容态度看待这一称谓。部分年轻人将其视为地域文化符号,甚至衍生出“侉味”美食、“侉调”戏曲等特色文化品牌。不过,仍有观点认为,“侉子”隐含的刻板印象需通过文化交流逐步消解。
专家声音:地域标签的再审视
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华分析称,“侉子”这类称呼是农耕时代地域隔阂的产物,现代社会中应更关注其背后的文化多样性价值。宿迁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则表示,宿迁正通过民俗保护与文旅融合,将“侉文化”转化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。
结语
从历史移民到方言流变,“侉子”一词折射出宿迁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文化交融。在城乡一体化与人口流动加剧的今天,此类地域标签的演变,或将成为理解中国文化多元共生的生动案例。
本文由作者笔名:宿迁小虞姬 于 2020-07-24 21:19:00发表在本站,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,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suqian.me/wen/8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