沭阳,2025年4月11日电 凌晨四点的沭阳县城,数十辆私家车亮起车灯,载着水桶、铲子、盐瓶和满车欢声笑语,向着130公里外的连云港海州湾进发。这座不临海的内陆县城,正掀起一股跨越山海的"赶海热"。
驱车两小时奔赴潮间带
在连盐高铁开通、公路网加密的交通红利下,沭阳与黄海的距离缩短至两小时车程。每逢农历初一、十五大潮期,当地旅行社推出的"赶海专线"总是提前三天售罄。"以前带孩子看海要住星级酒店,现在花98元就能体验渔民生活。"导游王丽展示着行程单,挖蛤蜊、钓蛏子、捡海星等项目后还附赠海鲜烹饪教学。
在秦山岛滩涂上,头戴遮阳帽的周敏正用特制铁耙翻开泥沙,盐粒精准撒入小孔后,一只巴掌大的竹蛏应声而出。"抖音上学的技巧,我们沭阳人种花木讲究手上功夫,赶海也能现学现卖。"这位苗木经纪人笑称,自己专门组建了"沭阳赶海互助群",成员已超800人。
"海鲜下乡"催生新经济
赶海热带动的不只是旅游业。沭阳城东农贸市场里,海鲜摊位从3家激增至17家,摊主李建军每天凌晨接收来自海头的泡沫箱:"文蛤、梭子蟹卖得最好,老乡们赶过海就知道怎么挑货了。"而更精明的商家已推出赶海工具包,内含防割手套、可折叠水桶和《潮汐时刻表》,月销超2000套。
在扎下镇,返乡青年吴昊将赶海视频与沭阳传统柳编结合,直播"海鲜收纳筐"制作过程,意外收获百万流量。"老铁们既想看黄海波涛,又想看沭阳芍药,下次我打算教大家用月季换海鲜。"他指着工作室里晾晒的海带笑道。
文化交融孕育新民俗
这场山海之约正在重塑内陆居民的生活方式。民俗学者张立发现,沭阳人将"看潮水"纳入节气习俗,清明挖蛤蜊称为"踏青采鲜",中秋捉螃蟹叫作"月下擒王"。更有花农尝试用海水浇灌耐盐碱苗木,在滩涂上试验"海上花田"。
"赶海不是沿海居民的专属浪漫。"站在没过脚踝的海水中,周敏将新挖的蛤蜊分给山东游客,"就像你们来沭阳看花木,我们去看海,这大概就是新时代的‘山海经’吧。"夕阳把她的身影拉得很长,滩涂上星星点点的头灯次第亮起,仿佛陆地向海洋撒出的星光。
本文由作者笔名:宿迁小虞姬 于 2021-08-01 14:34:00发表在本站,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,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suqian.me/wen/9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