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便民信息> 正文

白杨飞絮成 隐形火源 :多地频发火灾敲响安全警钟‌

  (2025年4月12日)近日,随着北方多地进入白杨树飞絮高发期,由杨柳絮引发的火灾事故频发。这种看似无害的白色绒毛为何频频成为“引火元凶”?记者通过调查与实验,揭开其背后的安全隐患。

  科学解析:杨柳絮为何成“燃烧弹”?

  白杨树棉絮(俗称杨柳絮)的易燃性与其物理结构及化学成分密切相关。研究表明,杨柳絮表面覆盖绒毛,内部富含大量油脂,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后极易形成可燃混合物‌。实验显示,明火接触杨柳絮仅需2秒即可点燃,且燃烧速度极快‌。此外,其质地轻盈的特性导致飞絮随风扩散,形成“流淌火”现象,迅速引燃周边杂草、垃圾堆、车辆等可燃物‌。

  现实危害:触目惊心的火灾案例

32.png

  近年因杨柳絮引发的火灾呈现高发态势:

  2022年山东济南‌:一男子因过敏情绪失控点燃飞絮,火势蔓延致多辆汽车焚毁‌。

  2024年江苏连云港‌:消防实验显示,点燃路边堆积的杨絮后,火势3秒内吞噬整片区域,形成“火浪”‌。

  2022年河南中牟‌:二手车市场因飞絮引燃,30余辆汽车被烧毁,消防部门当日接警60余起‌。

  据消防部门统计,2019年某市全年杨柳絮火灾超2500起,占火灾总数40%以上‌,凸显其危害性。

  防控难点:多重因素加剧风险

  杨柳絮火灾呈现三大特点:

  引燃因素多样‌:儿童玩火、烟头丢弃、生活用火不慎均可能触发‌。

  蔓延速度极快‌:实验表明,覆盖枯枝的杨柳絮遇明火后,数秒内引燃周边环境,大风天气下火势失控风险陡增‌。

  扑救难度大‌:农村地区道路狭窄,大型消防设备难以进入,常需人工徒步灭火‌。

  专家呼吁:全民参与防火行动

  为遏制杨柳絮火灾,消防部门提出关键措施:

  及时清理‌:对附着在建筑物、车辆等区域的飞絮采用泼水、掩埋等方式处理,避免堆积‌。

  严控火源‌:禁止乱扔烟头、露天焚烧垃圾,加强儿童安全教育‌。

  重点防护‌:加油站、化工厂等区域需增加洒水频次,降低飞絮附着风险‌。

  消防专家强调:“杨柳絮火灾防控需全民参与,任何疏忽都可能酿成重大事故。”‌

  目前,北京、江苏等地已启动飞絮综合治理行动,通过高压喷淋、药物抑制等方式减少飞絮产生。但专家提醒,彻底消除隐患仍需长期努力,公众切莫因“小绒毛”而掉以轻心。